咳嗽八防八要与治咳十二法
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,导致肺失宣肃,肺气上逆,冲击气道,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。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,有痰无声称为嗽,有痰有声谓之咳嗽。临床上多为痰声并见,很难截然分开,故以咳嗽并称。
咳嗽分为急性咳嗽、亚急性和慢性咳嗽。急性咳嗽:是指3周以内的咳嗽,是呼吸科门诊最常见的症状。亚急性咳嗽:是指持续时间超过3周,在8周以内的咳嗽。慢性咳嗽:持续时间超过8周,数年甚至持续数十年。
现代医学认为:咳嗽伴发热多见于急性上、下呼吸道感染、肺结核、胸膜炎等;咳嗽伴胸痛常见于肺炎、胸膜炎、支气管肺癌、肺栓塞和自发性气胸等;咳嗽伴呼吸困难见于喉水肿、喉肿瘤、支气管哮喘、慢性阻塞性肺病、重症肺炎、肺结核、大量胸腔积液、气胸、肺淤血、肺水肿及气管或支气管异物;咳嗽伴咯血常见于支气管扩张、肺结核、肺脓肿、支气管肺癌、二尖瓣狭窄、支气管结石、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;咳嗽伴大量脓痰常见于支气管扩张、肺脓肿、肺囊肿合并感染和支气管胸膜瘘;咳嗽伴有哮鸣音多见于支气管哮喘、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、心源性哮喘、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、气管与支气管异物等。
咳嗽中医临床辨证要点在于辨外感内伤及证候虚实。外感咳嗽,多为新病,起病急,病程短,常伴肺卫表证。内伤咳嗽,多为久病,常反复发作,病程长,可伴见它脏见证。外感咳嗽以风寒、风热、风燥为主,均属实,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、痰热、肝火多为邪实正虚,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,或虚中夹实。
治疗原则:外感咳嗽当以祛邪利肺,内伤咳嗽,标实以祛邪止咳,本虚以扶正补虚。
一、咳嗽八防
(一)防六淫
《河间六书·咳嗽论》:“寒、暑、燥、湿、风、火六气,皆令人咳。”张景岳:“六气皆令人咳,风寒为主。”咳嗽多为六淫邪气所致,风寒最为常见原因。
(二)防过敏
接触环境中的变应原,如花粉、室内尘土、尘螨、霉菌、病毒、动物皮毛、蟑螂、羽毛、食物等常诱发过敏性咳嗽。室内空气污染和有害气体,如化学气体,包括油漆、苯、甲醛等装饰材料的气味、含有DDV等各种化学杀虫剂、香烟雾、油烟、煤烟和蚊香烟雾也是常见的诱因。肺脏吸收有毒气体后,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,失于宣发和肃降,从而引起咳嗽。
(三)防嗜烟
《滇南本草》载:“烟草辛热,有大毒。”《老老恒言》言:“烟草味辛性燥,熏灼耗精液……。”肺为娇脏,不耐寒热,喜润恶燥。烟乃火品,其气酷烈,性灼热,善耗气伤津,生风劫血。吸烟日久,肺液被劫,炼液成痰,痰聚瘀滞,毒邪蓄积,肺气受伤,最终导致痰瘀热毒互结,发为咳嗽。
现代医学认为,长期吸烟,烟草中的大量有害物质,刺激和损伤呼吸道,使呼吸道上皮的纤毛退化萎缩,使分泌细胞不能分泌黏液,使巨噬细胞失去活性,结果呼吸道防御功能遭到破坏,病毒、细菌和有害物质乘虚而入,从而使人很容易出现咳、痰、喘等呼吸道疾病。
(四)防积食
过食生冷饮食以及肥甘厚腻、辛辣炙煿之品,酿湿生痰,阻滞气道,乃生咳嗽。
(五)防懒动
《吕氏春秋》:“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。”动则生阳,适量运动可提高机体免疫力。
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提出:“久视伤血,久卧伤气,久坐伤肉,久行伤筋,久立伤骨,是谓五劳所伤。”懒动之人,阳气偏虚,免疫力下降,不仅内生痰湿,且外易感邪,从而产生咳嗽。
(六)防郁怒
郁怒伤肝,木火刑金,也易导致咳嗽。研究证实某些患者可因愤怒生气等精神心理压力出现咳嗽发作。
(七)防药邪
有些药物可引起咳嗽发作,如心得安等因阻断β2-肾上腺素能受体而引起咳嗽。另外,过用寒凉中药伤及肺之阳气,常易导致咳嗽。
(八)防正虚
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,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。”“五脏六腑,皆令人咳,非独肺也。”五脏六腑之咳“皆聚于胃,关于肺”。五脏六腑之气亏虚,均可引起肺主气司呼吸及宣发肃降功能障碍,而致咳嗽。
二、咳嗽八要
(一)要保暖
《素问·咳论篇》云:肺“感于寒则受病,微则为咳,甚则为泄、为痛。”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》:“形寒寒饮则伤肺,以其两寒相感,中外皆伤,故气逆上行。”所以防寒保暖是预防咳嗽的重要措施。
(二)晒太阳
明代医家张景岳云:“天之大宝,只此一丸红日;人之大宝,只此一息真阳。”晒太阳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、增加吞噬细胞活力,促进血液循环、调节中枢神经、增强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,而预防和抵抗外感邪气,从而避免咳嗽。
(三)推督任
《素问·阴阳别论》:“一阳发病,少气善咳善泄。”足太阳膀胱经为人身之藩篱,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,任脉主一身之阴气。推拿此三经脉可以振奋阳气,避免风寒等邪气侵袭,预防咳嗽等疾病发生。
(四)按腧穴
重点可按压或艾灸、针刺膻中、肺俞、鱼际等穴位。
(五)调饮食
合理饮食,避免饮食生冷,嗜酒过度,过食肥厚辛辣。
(六)多运动
强健肺脏,避免咳嗽的最佳方法是在空气清新的环境下,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。可根据喜好不同和体质差异,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,如慢跑、散步、打太极拳、爬山、练气功等。
(七)调情志
情绪激动、紧张不安、怨怒等,都会促使咳嗽发作,一般认为它是通过大脑皮层和迷走神经反射或过度换气所致。中医认为,“怒伤肝”,“怒则气上”。肝脉布胁肋,上注于肺。若因情志抑郁,肝失调达,气郁化火,火气循经上逆犯肺,肺失肃降,则致咳嗽,称为“木火刑金”。
(八)补正气
咳嗽,除邪气侵袭外,内在多以气虚为患。其中,卫气不足,抗邪无力,以及肺脾肾气虚,不能温化水液,痰湿内生所致。因此,补养脾肺肾之气,具有治咳固本之义。
三、治咳十二法
(一)祛风散寒止咳法
适用证型:风寒袭肺证
临床表现:咳声重浊,气急,喉痒,咯痰稀薄色白,常伴鼻塞,流清涕,打喷嚏,头身疼痛,肢体酸楚,恶寒发热,无汗等,舌苔薄白,脉浮或浮紧。
治疗主方:三拗汤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合止嗽散(《医学心悟》)
药物组成:三拗散(麻黄、杏仁、甘草);止嗽散(桔梗、荆芥、紫菀、百部、白前、甘草)
常用要药:麻黄《本经》:“主中风、伤寒头痛,温疟。发表出汗,去邪热气,止咳逆上气,除寒热,破癥坚积聚。”桔梗《重庆堂随笔》:“如咽喉痰嗽证,惟风寒外闭者宜之。”白前《本草正义》:“白前,专主肺家,为治咳嗽降气之要药,《别录》谓其微温,以其主治寒嗽,则能疏散寒邪。”(后续接下期)
(作者系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、硕士研究生导师、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。现任咸阳市秦都区渭阳路北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、高新彦中医馆馆长)